回顧自己五年的歷程,思考台大讀書帶給自己的意義。
離校手續出奇的快速,不到一個上午我已辦完最後一道流程,來到教務處註冊組。看著印上臺大校徽的金色證書小心翼翼被收在特製透明夾,交到我手上,附上剛剛交給櫃台、現已蓋上失效章的學生證,我就這樣無聲無息地畢業了。
回想當初究竟是怎麼踏入台大圖資,如何渡過這五年,最後帶走了什麼?過去的經歷不斷浮現腦中,我想動筆回顧一次台大圖資與自己的關係,因這是我目前為止做過最勇敢且滿意的決定。
第一次聽到圖資系
杜鵑花節
第一次聽到圖資系是在台大杜鵑花節,當時逛了很多科系的攤位,但介紹都差不多,不外乎「我們出路很廣」、「學校資源很多」、「台大轉系很方便」等。老實說我在圖資系攤位時,除了「圖資就像是一個大家庭」、「記得面試前要去官網了解一下」兩點外,我不太記得還有得到什麼資訊,雖然事後證明這些資訊非常實用且正確。
官網
於是我回家便開始認真思考未來方向,一類組的科系中,我對讀四年文學、背法條、歷史都沒有興趣;社會、政治、經濟沒什麼感覺;似乎跟與人溝通有關的傳播比較符合。看到圖資,不曉得圖資到底在幹嘛?嗶嗶書可以讀四年嗎?於是打開官網,愣了一下,竟被這網站設計給驚艷到。
台大圖資的官網是全校設計最好用好看的(現在似乎仍是如此),我讚嘆之餘趕緊瀏覽課程介紹。人機互動、資料庫、資訊視覺化?我看著這些沒聽過但看似挺有趣的課,丟到Google查了一下,竟發現有些內容不但實用又蠻符合我的興趣,結合了近代科技與人類行為研究,我漸漸打破對圖資的印象,經過更深入的了解以後,最後不顧同儕反對,把圖資列為第一志願。
反對聲浪
當時媽媽很支持我的選擇,爸爸雖搞不懂這個系在幹嘛,但也很尊重,同學多數卻表示無法理解,認為我是為了選校而不選系,還記得教會一些叔叔阿姨聽到我選的科系就直接說「沒關係進去可以轉系啊!」當時我不禁懷疑是我太天真選錯目標,還是這些人在無憑無據地以自己的想像來判斷我的選擇。因為經過政大企管、政大傳院以及台大圖資的面試,我深切認為最適合我的是圖資系,最終我也以正取前五的綜合分數錄取,還記得面試一結束我就跟我媽說我一定會上。果不其然,這是教授與我共同得出的答案,入學後才發現我是少數把圖資列為第一志願而錄取的。
我要唸六年!
大一當個美國人
上大學前的暑假,我有幸到美國參加大學參訪之旅,發現多數學校大一是不分系的,學生可以自由選課,直到確定自己適合的志向再定下來,即使決定了也隨時可以轉系。雖然圖資是我第一志願,但我不禁嚮往這樣自由的文化,畢竟沒上過課的我,說不準按網路上資訊決定會判斷錯誤,因此便在回國後決心把大一當做不分系來念。甚至還排出我的大學計畫:一年探索、四年讀書、一年交換、一年休學當兵+Gap year,總共讀6–7年。「你要把大學當醫學系讀啊?」這是多數人的第一反應。
於是大一修的課橫跨園藝、森林、圖資、心理、社會、外文等,同時又參加系羽、系排,我希望由此能確定是否圖資真正適合我。但同時也因葉丙成教授的建議,不過量修課,一學期不到20學分,並用一張Excel計算一週可分配時數,來計算每堂課花多少時間,以及是否會超過我的負荷,因此每一門課都是我精挑細選,願意花功夫上的課。
一年下來經歷許多,其實每個系的課我都非常投入且收穫滿滿,但最終我決定待在圖資,因為這裏擁有最多我有興趣的選修,而同時我也決定不雙主修、輔系或轉系。若有需求,用學程來補充我想學的知識,並把德文學好(大一我就靠自學+語言交換超前進度到A2,學德文的經歷可參考link),畢竟大學時間有限,我遲早得做出取捨。
放棄雙學位而選學程是有原因的,因照我的觀察(之後與系上老師討論也得出這結論),系所的課程架構往往不合時宜,因通常為老前輩們幾十年前訂下的必修課架構,新進的老師即使認為不合時宜也不太敢輕舉妄動(因為這些架構可能是自己大學時期的老師排的),因此課程設計時,政治因素的考量並不亞於學生需求。學程則多是為了時代趨勢產生的跨域創新課程架構,以因應當代社會重視的知識需求,因此內容會不斷更新,直到下一波浪潮出現,產生新的學程。大二我便因個人需求與興趣考量,申請了之後會提到的兩個學程。
大二當個創業家
台大創意創業學程每年選拔30位跨校學生,要求其一年內修習10學分的核心必修(每週一一整天),補充創業知識,並利用課餘時間完成創業專案,期末競賽前三名以外的學生將被迫重新組隊或退出,完整的心得我之後會寫。也因此我大二幾乎全心在創業專案,第一學期嘗試做防止老人跌倒的護具,第二學期嘗試做清燙蔬食餐盒。中間面對許多市場分析、產品技術與財務等難題,同時我又負責圖資週、申請交換學生、奶奶還同時生病、還要處理圖資系最重的論文寫作課。當時的我幾乎週週瀕臨崩潰,許多天只睡不到五小時。
儘管一整年風雨交加,但最後幸運在創創得到不錯的成果、圖資週也小賺一筆、交換學生也申請成功、最後還拿到我做夢也想不到的書卷獎。但遺憾的是奶奶的健康一直沒有好轉,因此我決定投入老人與長期照護學程,試著學習專業知識來照顧她。
而我這年對圖資系的好感度與信心又大幅增加,原因有二:我漸漸發現圖資系的課恰巧成為我創創的養分,參考資訊服務與研究方法讓我相比同屆別系同學有更多的研究經驗,讓我做資料分析與決策時更有邏輯。並且大量的上台簡報機會,讓我不用上葉丙成老師的簡報課就有很強的簡報力(這是學程中同時有修那門課的同學們和我說的)。另外是有次創創參訪之初創投時,我和創辦人林之晨聊了一下,他聽到我的系之後竟然告訴我「不要轉系,圖資是未來的趨勢」。這句話我一直放在心裡,更堅定了不轉系的決心。(後來發現我會認為圖資的課都很有用,是因為我把最無聊的必修課們全部都移到大五修了哈哈)
大三變奧地利人
大三我就跑到奧地利交換了。說起來簡單,其實當初選擇德語區、訂目標、寫自傳、選學校、跑申請程序、排行程、買保險和機票,光是出發前就一堆壓力,每階段都無法保證自己做了正確決定。其實我的申請成績並沒有當初所想的這麼理想,最後我決定把歐洲之行當成全新的學習機會,轉換了目標,集中火力拚德文、體驗歐洲文化,因此規劃了一個月在柏林語言學校、一個月德國自由行、之後再到奧地利交換10個月的行程,出發前我只給自己一個鐵條:「忘記自己是個台灣人,打開心胸體會全新的世界」,這是College Bike創辦人在創創分享時給我即將去交換唯一的建議,於是我就飛去了。
到了當地一開始面對語言文化重重挑戰,例如發現奧地利人因與德國微妙的關係以講方言為傲,即使我選了全德文的商業資訊學導論和討論課,老師仍時不時切換成奧地利方言上課(想像台灣教授用台語上課那種感覺)。遇到問題常常得獨自解決,一整年自己買菜、煮飯、看醫生、旅遊和申請實習,好在認識了一堆橫跨五大洲的朋友互相鼓勵,也與在地奧地利人有很好的關係(最好的朋友甚至在隔年跑到台灣工作!)我短短一年就在IG po了600多篇貼文,離開前一個月,也成功考到德文研究所門檻C1證書,可說是學成歸國。
大四回歸圖資人
回國後,我陷入了二次文化衝擊,例如在奧地利習以為常的擁抱打招呼在台灣被當作變態(真的),加上許多同學都在找工作了,我卻還有一堆學分還沒修(因為我在奧地利專挑台大沒有可以抵的課,想說都到國外了還修台大就有的課不是很白癡嗎),漸漸感受到和世界脫節。不過我決定花更多時間學自己有興趣的圖資必修、選修課程,像是人機互動、資料庫管理系統、社會科學資訊資源、圖書館資訊系統、競爭情報、館藏發展等,最後申請暑假去資料庫公司EBSCO與美國紐約大學圖書館實習(實習心得參考link),成為四年來最像圖資學生的一年。原初的想法是就算最後沒有走圖書館這條路,我也要走進業界,把所學的理論運用到真實場域之中,給自己一個完整的句點。學期間我也努力花足夠的時間維持德文、英文能力,接了兩種語言的家教,以及為了延續在奧地利所受到的幫助,非常積極的擔任交換學生接待志工。這一年過得挺開心,因為離開國外的環境卻仍能維持當時交換的氛圍。
大五叛逆社會人士
然而大五卻成為我大學生涯最淒慘的一年,因為大一到大四幾乎把所有無聊的必修課都退掉,擠到大五來修,終於見識到各種奇葩老師,深刻理解為何多數圖資學生在前幾年就急著想轉系出去。許多老師課程設計不符學生需求、課程內容過時、不會教課、或是上課無趣導致學生不想來卻又愛點名、作業沒有意義只會出心得報告、或是作業要求不明計分方式又不明確,讓我對大學生活大失所望,每天上課都像在行屍走肉。最後決定既然學校再也學不到想學的東西,就來實習吧!(但我必須說,圖資系的老師其實人都很好,後來竟有種多數老師的教課能力和學生親近度成反比,也就是與學生感情愈好的老師通常教課都不怎麼樣,但這種老師跟他當面討論往往能學到很多東西。)
下半學期恰巧碰到武漢肺炎,許多課程改線上,有趣的是有些老師的課改線上以後效果竟然比較好。但我已下定決心把接下來的六個月當做出社會前的適應期,看看自己究竟是否適合工作環境。幾乎一週四天待在公司,做的事情非常豐富,可以參考之後的心得。上課能過就好,最認真的課是不算學分的高級德語口說,最後拿到100分哈哈。也因為這樣,我拿到有史以來最爛的學期成績(GPA3.4),光榮畢業。而我也在這一年的過程中發現,比起學校讀書,刺激的職場才是我的歸宿。
圖資帶給我的東西
很多人說圖資畢業很難找工作,其實不盡然。多數人並不認識圖資系,面試官通常會好奇並禮貌性的問你在學什麼,等於比別人多了一個建立形象的機會(沒人知道你在讀什麼,就看你怎麼說,你可以說得很厲害,也可以說得很爛),大部分人不是敗在選了圖資系,而是敗在不知如何厲害地介紹圖資系,所以就會一時語塞,等於告訴大家你也沒信心,很可惜。圖資系帶給我的東西可以參考我所寫的圖資系介紹。
我喜歡圖資系,因為這是唯一一個關注從用戶需求到科技使用點到點整段旅程的科系。比資工、資管更在乎人性、比社會、人類學更懂科技。這也是為何圖資系的課程看似雜,但作業卻一貫要求「針對某一需求產生某種科技解方」。這恰恰是多數企業在做的事情,只是企業會再考慮商業模式,而我有幸在大學修了創創學程,雖非精通,但多少有整合市場需求、技術與盈利三者的能力,多數面試官會被這樣的介紹驚艷。
其實我並沒有說謊,我問了許多圖資畢業的學長姐「如果再選一次,你會選圖資嗎?」許多人思考了一下,會跟我分享在職場遇到的事情,例如他們很訝異同事的邏輯,常常創造沒有人需要的東西,浪費不必要的資源。我後來發現這是圖資人被培養出的洞察力 — 慣於以使用者角度出發來看事情,而非單純的科技狂熱,這是極其重要、無法被取代的軟實力。有策略地學圖資系的課,對未來其實挺有幫助的。
所以說圖資畢業生適合做什麼?你對單一維度有興趣,可以專研成為行銷人才、使用者研究專家或程式設計師;對跨領域整合有興趣,可以補足欠缺的知識,挑戰產品管理或更整合性的職位。有其他的興趣,大可走喜歡的路,畢竟如杜鵑花節的介紹,「我們出路很廣」。的確系上還有許多課程有調整的必要,但哪個系不是如此?
如果我要給一個選系的建議,我會說靜下心想想自己要什麼,答案不夠清楚沒關係,有問題之後再修正就好,我在大學這五年也是把時間花在各式各樣的領域中(可以參考下圖),路上也有發現許多不適合自己的東西,漸漸的才搞清楚自己的方向。
重要的是要堅持自己釐清後所選的路,不要輕易相信不懂的人給的建議,例如沒聽過圖資的人說圖資是個爛科系。畢竟世上沒人比我更了解自己,久而久之必能走出一片天,我當然也還在學習中,共勉之。